四、入幕杜佑
禹锡回家丁父忧,处于闲居状态,把自己这几年看到的一些事情,产生的感慨,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写下一组议论文《因论七篇》,包括《鉴药》、《讯甿》、《叹牛》、《儆舟》、《原力》、《说骥》、《述药》,这组文章是禹锡有感而发,因,探究原因。论,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的一种。禹锡写作这些议论文的目的,是想对后世起到讽喻的作用。
《鉴药》,以药为鉴,旨在说明为政当宽猛相济。
《讯甿》,通过自己贞元十三年至十四年(796-797年)在徐州与从来自宋州,亳州,颖州等逃亡流民的谈话,指出为政当声威在前,武力在后,先声后实的道理。
《叹牛》,以牛力尽被杀为喻,说明处世当“执不匮之用而应夫无方”,的道理,保持有无尽的用途才能应对万变的需求。
《儆舟》,贞元十二年(795年),禹锡因父遇疾,自京洛东归,于大运河乘船,过汴水,入淮河,一路东行。通过途中一次失败的行船经历,说明祸乱常积于忽微,不可掉以轻心的道理。
《原力》,禹锡自京洛赴淮南途经泗州时所作,文章讽刺朝廷重力不重德,批判了贤士怀才而不遇,力士依靠宦官而显贵的不公平现象。
《说骥》,以千里马为喻,说明识别人才的困难。马的优点,存在于它的形体之中,可以凭眼睛看见,但是还会被误识为平常之马。何况德行蕴藏在心中的人呢?自古以来令人感叹。
《述病》,以自己和仆人同时得病,仆人好得快自己好得慢说明利钝相长,不才者能以不才全其身的道理。
《因论》七篇,因事立题,有感而发,代表了刘禹锡杂文的特点与水平。7篇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素材源于生活中的药、氓、牛、舟、力、骥、病,而又高于生活,借题发挥,针砭现实。作者观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形象地表露,体现了禹锡的高明之处。刘禹锡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不光体现在他富于哲理的诗歌中,年轻时创作的 《因论》7篇,就已显示出禹锡的哲学思想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除去散文创作,丁忧中的禹锡一刻也没有被朋友忘记。尤其是柳宗元,他和禹锡最为要好,贞元九年(793年)二人同登进士,两人的母亲同出于范阳卢氏家族。范阳卢氏,属于名门望族,源于姜姓,属齐国后裔,齐国公卿高傒为卢姓始祖,其后人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田和代齐后,卢、高二氏被赶出卢邑,卢氏族人流落在燕、秦二国之间。自卢敖被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后,其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定居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以范阳为郡望,被后世称为范阳涿人。母亲们高贵的出身为刘禹锡柳宗元拓展人脉带来积极影响。
两个年轻才子惺惺相惜,结为知己。长安城里俩人同时向著名书法家皇甫阅学习书法,同年之余又成同学,友谊更深一层。皇甫阅师承张旭,张旭世称张颠,才情豪放,卓然不群,精通楷书,草书最著名。张旭草书被称为“隶草”,皇甫阅以张旭为师,也擅长隶草。刘禹锡,柳宗元,杨归厚等人皆向皇甫阅学习书法。柳宗元的童年在长安家中母亲卢氏和姐妹身边度过,受家庭影响.学习隶草。
禹锡宗元两人同在尚书台任职,又都精于草书。同出于皇甫阅草法,时人称为“一台二妙”,比较而言,柳宗元隶草的成就更大一些。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关中贵族柳氏的外孙赵磷所著《因话录》卷三记载:“元和中,柳柳州书,后生多师效,就中尤长于章草,为时所宝。湖湘以南,童稚悉学其书.颇有能者。”也就是说,到了元和时期,柳宗元的书法已经被人们视为珍宝,湖南一带幼童,全都学习柳宗元的书体。当然,柳宗元不光书法一流,他更为人所知的是他的文章,本人也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进士中第的时候比刘禹锡还小1岁,773年出年的他793年中进士,才21岁。《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柳宗元“少时聪警绝众,尤其精擅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人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意思是柳宗元少时就名震长安城,聪慧机警超于常人,擅长西汉诗歌骚赋,下笔成文和古人没区别,像灿烂的珠贝一样闪闪发光,深为当时的人们所推崇。793年进士及第不久,宗元的父亲,长期任职于湖北江西一带府、县的柳镇去世,宗元也丁忧在家,直到贞元十二年(796年)宗元应博学宏辞科,此时,禹锡又丁父忧东归,俩人常处于分别状态。
禹锡守孝在家,宗元寄来叠石砚,这块重叠如山形的砚台,仿佛烟岚缭绕,水墨散漫交错,氛氲萧索,禹锡十分喜爱,常用它来研墨写字。知己的关爱,给了丁忧的禹锡莫大安慰。
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的禹锡守孝结束,该何去何从呢?此时,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向刘禹锡发出邀请,辟为掌书记。
杜佑这个人可不简单。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的先祖是西晋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家史学家杜预。杜预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与贾充等修《晋律》。咸宁四年(278年)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他积极备战,支持晋武帝司马炎对孙吴作战,并在咸宁五年(279年)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战后因功进封当阳县侯,仍镇荆州。杜佑在战后仍讲武备战,兴建学校,督修水利,被时人称为“杜父”。杜预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逝于邓县,终年63岁,获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他与张斐对《晋律》的注解,在当时有“张杜律”之称。其所撰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考释严密,注解准确,不乏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 ,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 。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杜预的后代不乏名人,大诗人杜甫是他的后代,杜佑也是他的后代,中唐大诗人杜牧的祖父就是杜佑。
杜佑出身名门京兆杜氏,门荫入仕,起家济南参军,历任剡县县丞,后投奔润州刺史韦元甫并随其赴浙西、淮南任职。大历六年(771年),入为工部郎中,出任抚州刺史、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唐德宗即位,入为户部郎中、江淮水陆转运使,迁户部侍郎。得罪权相卢杞,外放苏饶二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年),迁岭南节度使、御史大夫。贞元初年,历任尚书右丞、陕虢观察使。
贞元十六年(800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病逝,士卒拥立其子张愔为主。唐德宗遂任命杜佑为淮南节制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兼徐泗节度使,让他讨伐张愔。杜佑调集大批战船,命部将孟准为前锋,但因孟准兵败,不敢进兵。朝廷无奈,只得将徐州划给张愔,又将濠州、泗州划归淮南,并命杜佑兼任徐濠泗等州观察使,淮南节度使,因为和刘禹锡父亲刘绪做过同事,杜佑素来欣赏禹锡,一俟禹锡丁忧期满,遂请入幕府,任为掌书记。掌书记是什么官职呢?在唐代,节度使为当地最高行政、军事长官。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景龙元年(707年)设置,秩为从八品,类似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记室参军,为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之机要秘书,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淮南节度使治所扬州,禹锡加入杜佑幕府就任,职级从从九品下的校书成为从八品的掌书记。
中晚唐时期,掌书记相当于节度使的私人秘书,地位十分重要,要求也很高。韩愈曾这样描述掌书记职务的难度和重要性:
书记之任亦难矣……其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所部之政,三军之号令升黜,凡文辞之事,皆出书记。非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莫宜居之。然皆元戎自辟,然后命于天子。
如韩愈所说,但凡节度使对外和对内的文辞,甚至包括私人文件,都由掌书记来完成,不是机敏过人、文才卓绝,根本完成不了这任务。韩愈还特意点明,这职务人选通常由节度使亲自指定,天子也干预不了。
杜佑早年受淮南节度使韦元甫赏识,自掌书记起家,他征辟故人刘绪之子刘禹锡入幕,等于视之为衣钵传人,期待极高。刘禹锡才学俱优,对这样的长辈执父执之礼,二人情同父子,期间禹锡代杜佑写了23篇表状,包括《让同平章事表》、《谢贷钱物表》、《请赴行营表》、《谢濠泗两州割属淮南表》、《为淮南杜相公论新罗请广利方状》、《谢冬衣表》、《论废楚州营田表》、《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等,这些上奏给最高统治者皇帝的骈体文章,含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内容,立意高,眼界阔,又具文采。文中典故来源大多为儒家典籍,用典方法也灵活多变,语言不刻意追求典雅富丽,都是明白易晓之语,透露着禹锡深厚的经文功底和政治眼光。《旧唐书·刘禹锡传》称其“诗笔文章,时无出其右者”,从年轻时任掌书记写的表状可窥见一斑。
年轻的禹锡,扬州公务之余,自然少不了饱览繁华的东南第一都。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自古繁华,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景色。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在扬州建城,到汉代时,由于吴王刘濞在扬州开山铸钱,煮海作盐,扬州就已经盛极一时。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以来,沟通天下,汇聚八方,扬州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江都扬州成了天下最繁华富庶的城市。春风沉醉的夜晚,禹锡和他的朋友们著名诗人侍御史李益,殿中侍御史张登,监察御史段平仲,密县县尉李旸,禹锡贞元九年(793年)的同榜进士秘书省正字张复元,在扬州城外水路供往来官员休憩的水馆中,举杯望月,对酒联句,仿效古人,刻烛为诗,蜡烛燃烧1寸则成四韵1首,或者打铜钵立韵,响声息灭则诗成,不能成或晚成的则罚饮酒。朋友们兴致高昂,诗句连着美酒,时时回响在迷人的夜色里,醉酒后像是玉山倾倒一样纷然睡去,只有禹锡清醒,把这美好的欢聚写成诗,顶一头星星骑马回到府中。
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闲时禹锡常站在扬子津边,看淮安达江都的200里隋堤上榆柳树荫相交,风吹万千婀娜杨柳,扬起的花絮像漫天飞舞的白雪。
任掌书记的禹锡常乘船来往淮水各沿县,或传递军情,或送达指令,千里烟波,萋萋春草,舟行江上,飞燕尾随,这些美好的淮阴景色,深深感染着禹锡那颗敏感的艺术的心灵。刘禹锡多才多艺,不仅写得一手好书法,同时也擅长音乐,对汉魏以来的乐府诗熟稔于胸。所谓乐府诗,人们又常简称为乐府,汉代本名“歌诗”,指由乐府采集并演唱的歌辞。魏晋以降,由于音乐的散失,大部分汉魏旧曲不再配乐歌唱,但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大批拟写旧题的乐府作品,它们在性质上已经不属于歌辞的范畴,在诗歌分类体系中常常被视作“诗之一体”,到了唐代,这种观念进一步凝结而稳固,出现了大批写乐府诗的诗人。一次淮水行船,因为大风,受阻于淮阴,禹锡想到古有乐府《长干行》,言长江下游水系地方风俗民歌故事,自己往来淮阴这么多次,为什么不把淮阴人情风俗仿照乐府,写成《淮阴行》?
才思泉涌的禹锡挥笔写下《淮阴行五首》——
5首诗描述了禹锡见到的淮阴(今江苏淮安)的沿江景象以及船妇的内心情感,多用心理描写手法,情感缠绵悱恻,风格含蓄婉转。
其一
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
好日起樯竿,乌飞惊五两。
其二
今日转船头,金乌指西北。
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
其三
船头大铜镮(huán),摩挲光阵阵。
早早使风来,沙头一眼认。
其四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其五
隔浦望行船,头昂尾幰幰(xiǎn)。
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
拥簇的淮阴市,竹楼排列在河岸上。晴空太阳从桅杆升起,乌鸦飞起惊动了名为五两的测风器。
今日掉转了船头,金乌太阳正指向西北。这水上烟波与两岸春草,航行千里都是同一样的颜色。
船头上的大铜环,被摩挲得光闪闪亮晶晶。何时让风把船送回来,在沙滩头一眼把你相认。
什么东西最使我羡慕,是郎君船尾上的飞燕。它衔泥到桅杆上筑巢,宿食时时长与郎君见面。
隔着水面望着河里的行船,只见船头高昂,船尾帘子飘飘。天色已晚心中却无奈,只怪淮河春浪太柔软。
刘禹锡的5首短诗,道尽了唐时淮阴市的盛况,刻画了有着淮阴特色的地域风情,讲述了发生在淮河岸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当地船妇的内心情感。“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等句,抓住特色展现淮河岸边的市井景象以及两岸的千里景色,颇富民俗风光。诗中刻画船妇的心理情感也极为细腻,表现得含蓄婉转。明明是写女主人公思念丈夫,却不着一字,而偏偏写女主人公想到自家船上的细节,格调清新,传情婉约,情意绵绵。“早早使风来,沙头一眼认”,两句诗表现女主人公期待丈夫早早归来的心理,含蓄有味。“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女主人公与丈夫分别之际,深情难舍,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不知究竟从何说起。忽然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东西令我羡慕?回答出人意外:羡慕丈夫船尾的燕子。这一问一答,痴人痴语,既不关情,也无涉送别,似乎很不切题,“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燕子能随船飞行,在樯竿上停留,自己丈夫无论是宿夜还是进餐,它天天都能见到;而人不如燕,自己反不能相随左右,把女主人公的一片深情和盘托出。诗用比兴体托物抒怀,此乃乐府本色。禹锡在诗前小序称:“作《淮阴行》以裨乐府。”可见禹锡学习乐府民歌的用心。后来禹锡在朗州,连州,夔州,苏州做官,也写下了大量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把乐府诗题材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唐代有杰出乐府题材诗歌创作成就的大诗人,实发端于年轻时自创的新题乐府《淮阴行》。
一晃4年,禹锡在杜佑的幕府撰写状表,草檄战文,跟随这位大唐名贤往来于江淮各地。扬子江畔的绿杨,江中的沙岛,远山翩翩飞翔的双鸟,它们是去向长安吧。母亲卢氏想回洛阳旧家,奈何此时淮西一带战火不断,阻断归程。江对岸的润州(今江苏镇江),禹锡登上招隐寺,这处南朝隐士戴颙的故居,“殷勤最高顶,闲即望乡来”,眺望远方。
终于等来了回洛阳的时刻!
贞元十八年(802年),31岁的禹锡调任“京兆渭南主薄”,离开扬州,带着7旬老母亲回到洛阳老家。老上级杜佑的人生轨迹,则是于贞元十九年(803年),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唐顺宗即位,迁检校司徒、度支盐铁使。唐宪宗即位,进拜司徒,封岐国公。元和七年(812年),以光禄大夫、太保之职致仕,同年十一月卒于家中,享年77岁,追赠太傅,谥号安简。杜佑曾用36年撰成《通典》200卷,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