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是你——让李白一寄愁心与明月 ——诗家夫子王昌龄(下篇)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1-07-22 08:50:40  点击:

            是你——让李白一寄愁心与明月

                             ——诗家夫子王昌龄(下篇)

 

 

 

              安史之乱中死于非命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李隆基仓皇逃往四川,756年肃宗李亨继位成为大唐新天子,此时王昌龄仍在龙标尉任上,与他初任龙标已有7年时间。肃宗大赦天下,内外文武官九品以上加两阶、赐两转(《旧唐书-玄宗纪下》),王昌龄的龙标尉职务在九品上,按此规定,应该在大赦范围之内,可以离开龙标北上。据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说,遇赦的王昌龄离开龙标北上江东,经过武陵时,为武陵县丞一位姓袁的官员写下留别诗,“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留别武陵袁丞》),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很多诗人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包括杜甫西北流窜,王维入叛军之狱,岑参仓皇踉跄,颜真卿横空出世擎起忠烈大旗,李白报国险被杀害等,很多人的人生突然出现了一个大裂谷,以前的轨道完全断裂,身心被外力裹携着跌进了深谷,不知道前方的路怎么走。这其中,最悲惨的当是王昌龄,他竟然为此被冤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王昌龄见于史籍中最后一首编年诗是《送郭司仓》,“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春潮夜夜深。

郭司仓,具体姓名不详,司仓,是州郡之司仓参军事的简称,为州郡长官之属员,称“良”。

门上映出了淮河水翠绿的颜色,希望不要离去。真心祝愿你如明月般皎洁且步步高升,而我的思念则像夜夜涨的春潮一样深入内心

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没有具体所指,但由这首诗,我们知道王昌龄来到了江东淮河一带。至德二载(757)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之后,宰相兼河南节度使张镐按军河南,此时闾丘晓为濠州刺史。《资治通鉴-唐纪-肃宗至德二载》记录:十月,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使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镐召晓,杖杀之。这里记的是唐宰相张镐听闻睢阳被叛军包围,下军令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使及谯郡太守闾丘晓,共救围城。而闾丘晓素来很骄傲,刚愎自用,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不听从张稿的军令。当张镐赶到时,睢阳城已被叛军攻陷了3天了。张稿召来闾丘晓,以违抗军令杖杀了这位太守。

临刑前,闾丘晓说:“有亲,乞贷余命。”我还有高堂老母亲,请留下我一条命,以尽人子供养之责。

张镐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被你杀死的王昌龄,他的老母亲又有谁来奉养呢?

闾丘晓默然无对,被执行军法处死。

这段故事记载在《新唐书-王昌龄传》里,全文如下“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我详细地从史籍中摘出这些记录,意在讲述说明王昌龄的死因,恰是因为所谓的不护细行,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死了。

从王昌龄写给郭司仓的诗里,我们可以分析王昌龄从龙标北上后到达淮南,濠州(今安徽凤阳东)临近淮河,属于刺史闾丘晓管辖,或许王昌龄就在濠州刺史闾丘晓辖境内任职,因此被这位上司惨杀。

骄傲的闾丘晓杀死了王昌龄,这件事应该在当时的唐朝引起震动,并激起了人们对闾丘晓的不满。王昌龄的诗名太大了,所作的七绝诗当时已广为流传并为歌女演唱,被这个爱诗的国度里的人称为诗家夫子,诗天子,也就是诗国里像孔夫子一样的圣人,诗国皇帝。史料记载他在龙标任职时,经常有当地少数民族人长跪在门前求其赐诗,这说明王昌龄的诗已广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这样一位受人尊敬和喜爱的诗人被杀,身为宰相的张镐感到痛惜,以至于杀人者闾丘晓违抗军令致城池失守,宰相毫不犹豫地杀死了闾丘晓,并责问他王昌龄的老母亲由谁来奉养?

 

                 大唐名相张镐

朋友们,请允许我用一段文字来介绍这位杖杀闾丘晓的唐朝宰相张镐,因为,他在李白入狱的时候也曾施以援手,而且,这位宰相还是我的家乡聊城人,我深为家乡出过如此贤相而感光荣。

唐丞相张镐图

张镐(?-764年),字从周,博州聊城(今山东省聊城市)人。代州司功张知古之子。聊城还出过大唐名相马周,张镐字从周,不知是否有以马周为榜样,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来治理天下之意。

张镐出身汲郡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卫辉市西南,属司州张氏,拜名士吴兢为师。得到杨国忠推荐,起家左拾遗安史之乱爆发,扈从唐玄宗逃往蜀郡。奉命投奔唐肃宗,授谏议大夫。至德二年,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张镐这个人和马周一样传奇,并非科举出身,而是以布衣入宰相。年轻时拜名士吴兢为师,深受吴兢器重,后游历长安,以饮酒、鼓琴自娱,不善与外人交往。若有公卿邀请,他便径直前往,也仅是求醉而已。

天宝末年,杨国忠担任宰相,为提高声名,特意搜罗天下奇杰。张镐得到杨国忠的推荐,以布衣身份被拜为左拾遗。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反唐,杨国忠多次向张镐咨询军国重事。张镐举荐赞善大夫来瑱,称他可独当一面。来瑱后来果然屡破叛军。

至德元年(756年),安史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出逃。张镐步行扈从唐玄宗,直到蜀地。

同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是为唐肃宗,并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便命张镐去辅佐肃宗。张镐到凤翔后,因奏议多有补益,被拜为谏议大夫。

至德二年(757年),张镐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八月,唐肃宗鉴于张镐文武全才,又让他兼任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当时,叛军围困睢阳张巡告急。张镐急速赴援,并传令濠州刺史闾丘晓,让他出兵营救。闾丘晓却担心战事失败祸及自己,逗留不肯进军,坐视叛军攻城。

同年十月,叛军攻陷睢阳,张巡遇害。张镐大怒,命杖杀闾丘晓

不久,两京光复,唐肃宗返回长安。张镐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南阳郡公,并镇守汴州,对叛军余孽加以招抚、征伐。

十一月,张镐统帅鲁炅、来瑱、吴王李祗李嗣业李奂五位节度使,收复河南河东各郡县。

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被形势所迫,上表请降。张镐担心朝廷应允,密奏道:史思明凶残阴险,包藏祸心,与禽兽相同。我们能以计谋击败他,却难以用仁德感化。同时又劝肃宗提防滑州防御使许叔冀的叛乱。但因他从不交结宦官,宦官都在唐肃宗面前极力称赞史思明、许叔冀的忠诚。唐肃宗遂以不切事机为由,罢免张镐的相位,改任他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次反唐,许叔冀归降叛军。唐肃宗想起此前张镐的进言,征拜他为太子宾客,后改左散骑常侍

上元二年(761年),岐王李珍因谋逆被赐死。张镐因曾购买李珍的宅邸,也受到牵连,被贬为辰州司户。

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继位。张镐被起复为抚州刺史,后改任洪州观察使,改封平原郡公。

后来,袁晁起义江淮震动。张镐击破叛军,斩杀舒城贼首杨昭、新安大豪沈千载,被授为江南西道观察使。

广德二年(764年)九月,张镐在江南西道观察使的任上病逝。

人们对张镐的评价非常高,五代时期政治家、《旧唐书》作者刘昫[xù]赞张镐风仪魁岸,廓落有大志,涉猎经史,好谈王霸大略。自入仕凡三年,致位宰相。居身清廉,不营资产,谦恭下士,善谈论,多识大体,故天下具瞻,虽考秩至浅,推为旧德云。 直躬居位,重德镇时,其为人也鲜矣。 

山东聊城张镐纪念雕像

 

杜甫写诗《洗兵马》赞美张镐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征起适值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李白对张镐非常尊敬,写诗《赠张相镐二首》

其一

神器难窃弄,天狼窥紫宸。

六龙迁白日,四海暗胡尘。

昊穹降元宰,君子方经纶。

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

秀骨象山岳,英谋合鬼神。

佐汉解鸿门,生唐为后身。

拥旄秉金钺,伐鼓乘朱轮。

虎将如雷霆,总戎向东巡。

诸侯拜马首,猛士骑鲸鳞。

泽被鱼鸟悦,令行草木春。

圣智不失时,建功及良辰。

丑虏安足纪,可贻帼与巾。

倒泻溟海珠,尽为入幕珍。

冯异献赤伏,邓生倏来臻。

庶同昆阳举,再睹汉仪新。

昔为管将鲍,中奔吴隔秦。

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

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

卧病宿松山,苍茫空四邻。

风云激壮志,枯槁惊常伦。

闻君自天来,目张气益振。

亚夫得剧孟,敌国空无人。

扪虱对桓公,愿得论悲辛。

大块方噫气,何辞鼓青苹。

斯言倘不合,归老汉江滨。

其二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龙颜惠殊宠,麟阁凭天居。

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

想像晋末时,崩腾胡尘起。

衣冠陷锋镝,戎虏盈朝市。

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六合洒霖雨,万物无凋枯。

我挥一杯水,自笑何区区。

因人耻成事,贵欲决良图。

灭虏不言功,飘然陟蓬壶。

惟有安期舄,留之沧海隅。 

这两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之前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捕入浔阳狱,八九月间经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营救出狱,十月左右病卧于宿松山。此时,正逢宰相张镐率军东征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境内),平定安史叛军,李白就因此这组诗。第一首盛赞张镐在平叛中的功业,并表示要随他从军,戴立功。第二首述自己家世和一生遭遇,表明自己入永王幕府是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是因投错了人,才遭此劫难。二诗语言沉痛,感情真挚,述说了自己与国家的不幸,表达了他欲报国平叛的愿望和决心。

就是这样一位受到庙堂和江湖同时信任尊敬的宰相,为死于非命的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的惊天之问震响天下,张镐以宰相之尊为王昌龄正名,

如此,诗家夫子王昌龄可以瞑目了。

 

             王昌龄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昌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长相如何,性格如何?为官如何?如此坎坷的命运到底给他的家人造成了什么样的打击和伤害?

我渴望全面了解这个人,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史上流传下来的王昌龄个人资料实在太少了,少到几无任何实质有用的线索。不知道他的父亲母亲,不知道他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子孙后代,他的诗里写到过姨父,舅父,伯父,从兄、从弟以及七兄、小弟,就是没有至亲,这使得王昌龄的形象非常模糊,几乎无法辨认。

 

他约出生于701年前后,约去世于756-757年之间,终年五十七八岁。他一生沉沦下僚,个人仕级始终处在县级副职上。王昌龄为官政绩,在汜水(今河南荥阳)尉上没有记载,从他的诗中看到在江宁丞上也多是迎来送往。在龙标尉上7年左右的时间,王昌龄留下了一个正直廉洁,颇有政绩的地方官形象,《黔阳县志》记载王昌龄“洞悉民情,为政以宽,善政民安。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生活简朴,《湖南通志》说:“身无财物,往还惟琴书一肩,令苍头拾败叶自爨([cuàn] 烧火煮饭)溪蛮慕其名,时有长跪乞诗者。这珍贵的了了几语,为我们勾勒了王昌龄的人品、风貌及受人尊敬的程度——

一生飘泊,肩上所扛惟书惟琴;生活清简,用餐只让随行的老仆人拾枯枝败叶自行烧火做饭。当地少数民族仰慕他的诗名,时常有人长时间跪在他的门前乞求诗句。为了表对他的尊敬,当地百姓送他仙尉的美称,把王仙尉的诗称为无价之宝,因他优秀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在龙标建造了另一座芙蓉楼。后来,这座芙蓉楼损毁了,现存芙蓉楼是清代嘉庆年间,当地百姓在城西香炉岩依名重建。

湖南怀化洪江黔阳芙蓉楼图

 

元代文人辛文房著有《唐才子传》,记载了一则与王昌龄有关的故事。辛文房西域人,能诗,泰定元年1324)官居省郎之职。此书成于元成宗大德甲辰(1304),共收唐五代诗人传记278篇,传中附及120,合计398人。 唐代许多诗人在旧史中无传可稽,辛氏广采资料,游目简编,宅以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以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传·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记载诗人登进士第年等,十分可贵,但有的也不一定十分准确,比如有关王昌龄的这一则:

开元年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尝共诣旗亭,有梨园名部继至,昌龄等曰:我辈善诗名,未定甲乙。可观诸伶讴诗,以多者为优。一伶唱昌龄二绝句,一唱适合一绝句。之涣曰:乐人所唱皆下俚之词。须臾,一佳妓唱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复唱二绝,皆之涣词。三人大笑。之涣曰田舍奴,吾岂妄哉!诸伶竟不谕其故,拜曰肉眼不识神仙。三子从之酣醉终日。其狂放如此云。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唐代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不拘形迹,亲密无间。他们有一次前往酒楼,有一批梨园的名歌妓也相继到了酒楼,王昌龄等人说:我们这些人擅长写诗,但从未定出高下。今天我们可以看看这些歌妓唱诗,哪个人唱的诗最多, 他就是最优秀的诗人。一个歌妓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墙壁上画了一下,说:“一绝句。”此时又一歌女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在墙壁上画了一下说:“一绝句。”接着又一名歌女唱:“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再次用手画了一下说:“二绝句。”

王之涣说:这些乐人唱的都是卑下鄙俗的诗词”。过了一会儿,一个最美貌的歌女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所做的词。三个人大笑。王之涣说:乡巴佬,我哪里是随便说的呢!众歌妓不明白事情的缘由,过来拜见王之涣说:我们俗人肉眼不识神仙在眼前。三个人跟这些歌妓醉酒终日。

这则由辛文房记在《唐才子传》里的故事应该不属实,因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创作于天宝元年(742)而非开元年间,但至少说明,王昌龄的诗歌其在世时已流传天下,十分出名。这个旗亭画壁的故事后来还被改编为传奇剧《旗亭记》,可见人们对3位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的喜爱。

这些记载及流传的故事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王昌龄的气质风采,才名动天下,为人自清苦,琴书以自勉,为政美名声。

这样的王昌龄,不愧是李白的朋友。

 

              王昌龄的文学艺术成就

 

千百年来,王昌龄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尊敬,还是因为他写出了优秀的诗歌,带给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其实,王昌龄不仅留下了经典的诗歌,还有文章及诗论作品《诗格》、《诗中密旨》、《古乐府题解》等,都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立体的文学家王昌龄。那么,他的文学艺术成就如何,我们试着来分析。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诗天子”,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与李白、孟浩然、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基础。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王昌龄

 

王昌龄存诗181首,送别诗有52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七绝74占盛唐绝句的六分之一,五古体裁诗歌是入选殷璠所著《河岳英灵集》中最多的一位诗人,被誉为“惊耳骇目”,“中兴高作”。而王昌龄的诗作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有《王昌龄集》留世,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初唐七绝仅77首,盛唐472首,其中王昌龄74首,几占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送别诗第三。

来看王昌龄的边塞诗,唐朝皇帝以天可汗的名义威播四方,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唐军灭亡西突厥。武周天授三年(692),唐军收复被吐蕃占领的安西四镇,几年后又击败东北的契丹。这样,唐朝就成为比西汉更为强盛的大帝国。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的百年间,国力富强,国威远扬,全国军民精神振奋,边塞的战事举国关注,边塞的风光和生活吸引着诗人们,边塞,被赋予浪漫色彩和诗情画意。就是这样的时代环境,产生了王昌龄等人的边塞诗,而他的边塞诗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意气昂扬的时代。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讴歌了李靖,李勣等分兵六路灭亡吐谷浑之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战士们得到皇帝的命令和封赐的宝剑,星夜出战,英勇进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灭敌人,誓不还家,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壮丽宏阔的边塞图画,强烈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和情绪,使大漠边关朔风中、月光下、黄沙里的刀光剑影和奋勇厮杀染上了诗意的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穿透力。“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把峰峦叠嶂的玉门风光,把战士守卫巡望的责任心,警惕性,完全写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点点峰火,声声马蹄,既能望见,又不见行踪,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边塞风情,在王昌龄的笔下,都成了美不可言的享受。

王昌龄的边塞诗不仅有波澜壮阔的边塞风光和为国戍边的壮志豪情,还有战士从军长年无回甚至战死沙场尸骨无收的悲情和痛苦,“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些《从军行》中同样脍炙人口的诗句,把征人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哀惋动人。久戎难归,最高统治者也知“人情难堪”,可是边将作战无能,争战长期不休,统治者穷兵黩武,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王昌龄自身的爱国思想和英雄气质,决定了他边塞诗的爱国主题和豪迈气概,咏史,写实,皆意境雄浑,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声调铿锵,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反映了唐玄宗朝的边塞情况,是盛唐时期战争的辉煌画卷,是回荡在边塞沃土上的壮丽歌声。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正是有了王昌龄的开拓,才有了高适和岑参的收获,并给予中唐后来者极大影响。

 

再来看王昌龄的女性诗,尤其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独树一帜。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者难于争胜,王昌龄成为成功地用七绝大量写宫词的第一个诗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侯”(《闺怨》),杨柳新绿,离别又过一年,这难以忍受的离别和无法排遣的相思,何时才能终结?不知愁,上翠楼,前写乐境,见柳色,悔觅侯,后转悲情,以乐境写哀愁,更见王昌龄的高超表现手法。

王昌龄在江宁任县丞前后近10年,对江南水乡女子的劳动生活和美丽青春给予了热情的赞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人,采罢江头月送归”,“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这些江南采莲女子的劳动过程、心理活动和自由幸福的生活,为我们描绘了天真,率性,活泼和明朗快乐的唐时江南女性形象,好像让我们的耳边传来了带着江风江水江云的莲歌曲。这种美,大概只有王昌龄能够给我们。

 

第三类送别诗,王昌龄依然留下了不同凡响的杰作。王昌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他的40多首送别诗,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与其他诗人的送别诗不同的是,王昌龄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却着意写别后的情景。如《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送舟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江楼饯行,尽情而饮,朋友到了潇湘之后,也会因为梦见自己听到猿声而起愁意吧。还有那首《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不写伤离,而以慰别为主意”,山水不隔,如在一地,心怀宽广,旷达乐观。王昌龄的送别诗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写人见长,代表作就是名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来临,我在吴地送你而去,远山寂寞,你到洛阳,如有亲友问讯我的消息,就说我的心冰清玉洁,像玉壶之水。这首情景交融的名诗,正反映了王昌龄《诗格》中“诗有三境”的艺术主张。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对意与景的分离: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三境指物境,即自然景色、情境,即人的感情、意境,即人的意识。王昌龄非常重视情与景的结合,他提出的诗有三境说,可以说是诗歌文学理论中“意境说”的先驱者,从此,“用艺术手段创造情与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影响了后面的皎然,司空图,严羽和王国维等人的意境诗论思想。

寇衡作品 王昌龄从军行诗意画

 

王昌龄的诗风和诗境最先影响中唐的皎然,他在王昌龄之后,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他关于意境方面的论述是多方面的,他继承了王昌龄以论诗的方式,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

晚唐时期的司空图,在王昌龄提出的意境概念的启发下对意境作出了全面总结,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

宋代意境理论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宋的严羽,他针对一部分宋诗以理胜而不讲求意境的倾向,在缅怀盛唐诗歌并在王昌龄及唐代所有对诗歌意境的审美经验的启发下,提出兴趣说。此说见诸于其论著《沧浪诗话》。

清末的王国维是意境范畴发展史的最后一位总结者,亦是其终结者,集大成者。其著作《人间词话》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借鉴王昌龄等历代文人对意境范畴的探讨并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

 

                  后世纪念

 

王昌龄生前已名满天下,他优美的七绝诗广为传唱,不仅有独立七绝,还有组诗。他一共写了八组25首七绝,扩大了七绝的容量,把这种短诗起到了长诗的作用。这是一种艺术创造,也是一种贡献,提高丰富了七绝的表现力,无怪人们把“七绝圣手”的桂冠戴在王昌龄头上。

不仅在大唐帝国,就是海外也流传着《王昌龄集》,当时的日本已在各种唐诗和选本中收录了王诗。王昌龄的文学理论《诗格》、《诗中密旨》也流传到日本,整理和研究者不乏其人。

江苏镇江芙蓉楼

 

王昌龄的诗使芙蓉楼名扬天下,芙蓉楼坐落在江苏镇江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一首《芙蓉楼送辛渐》使这座楼再也没有离开过文化的记忆和历代的瞻观。镇江市1992年将这座历史名楼遗址重建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3座石塔组成。

王昌龄为官龙标时,正直廉洁,颇有政绩,龙标境内的百姓赞美自己的“王仙尉”“龙标入城而鳞起,沅夹流而镜清,传说在王昌龄龙标任期内,当地人民就为他修建了芙蓉楼。

湖南洪江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于沅、潕水汇流之处的湖南省怀化洪江黔城镇(即古唐龙标、巫州治、黔阳古城所在地),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之誉,为古典园林建筑,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一色青瓦屋面,屋顶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风味浓郁。王昌龄当年的贬谪流放之地,如今成为湖南西部经济繁荣的市镇,因为王龙标王仙尉,因为李白“闻道龙标过五溪的愁心与明月”,有了她的文化气息,有了一抹月光下永恒的诗意。

而这一切,恰是你的光辉——诗家夫子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