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读书声声犹在耳 东林事天下传说——东林书院里的东林党人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19-05-31 09:45:04  点击:

image001.jpg

朋友们,前两期的谈艺录中我一直在讲中国古代的书院,中国的书院上千所,名气最大的也许并不是学术重地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这四大书院,而是明朝的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为什么享有大名?为什么威震天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国事,家事,乃至天下的事,无巨细无大小都要关心,这还是“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的读书人么?

中国东南的一个小城,无锡,一所占地10000多平方米的书院里,一群读书人,自称清流,济济一堂,讲读儒经,品评政客,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带着这样的理想和信念,他们要拯救道德沦丧的国家。

清流们的活动基地就是这所东林书院。

它与政治的联系程度超过了以往所有书院,而且形成了有明一朝最大的清流集团——东林党,以及与之极端对立并虐杀他们的“天敌”——史上最大的阉党集团,两党之间的残酷斗争成为中国政治史上血淋淋的一页篇章。

2019120日,我在书店买到一本书,《东林沉浮》,因为东林党人也是我关心的历史人物,我渴望全面了解这样一个书生政治集团,进行了仔细阅读学习,跟随这本讲述东林党人的书,我们一起走进东林书院。

initpintu_副本f.jpg 

程万军及其著作《东林沉浮》

作者简介:程万军,资深媒体人、历史学者。1968年生于内蒙古库伦旗,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文系,2001年步入北京传媒界。历任中央报刊评论员、主编,湖南教育台《湖湘讲堂》主讲人,并在新浪、搜狐、凤凰、网易、腾讯、今日头条等门户网开设文史专栏自媒体平台,年点击量数千万。著有《逆淘汰》、《谁主东洋》、《长进》等,主讲电视系列节目《大明才子解缙》等。现为司法部《法律与生活》杂志社官网执行总编、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人。

 

 东林书院的历史沿革

东林书院,现今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始创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image006.jpg 

杨时画像图

杨时,和一则著名成语有前,那就是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就是杨时。元丰四年(1081),理学家程颢、程頣兄弟在河南洛阳讲学,颇负盛名。时年29岁授为徐州司法的杨时,与同学建阳人游酢一起到颖昌拜程颢为师。不巧程颐正在打瞌睡,为了不惊动老师,两人站在门廊外等候;此时天正下大雪,待程颐醒来,见门外两人站立,且地面积雪一尺多厚,从而留下了“程门立雪”的故事,被传为尊师的千古美谈。后来,杨时成为程氏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image007.jpg 

image009.jpg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福建三明市将乐县人。宋熙宁九年进士。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事理学家程颢、程颐,是二程五大弟子中最受赏识、最知名的人。他学成握别老师时,程颢就寄于“吾道南矣”的厚望。他载道而南,继承二程正学之脉,发扬光大,著书立说,“发明中庸大学之道”,在江、浙、闽等地广为传播,被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

杨时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杨时之后,有罗从彦、李侗、朱熹相继承传。至朱熹时,发展为与“濂学”、“洛学”、“关学”并称的“闽学”。因此,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 朋友们可以联系我写的朱熹那期谈艺录,朱熹的理学就是尊杨时之学而进一步光大。

杨时为官一生,主要在州、县理政。宣和五年(1123)。杨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78岁告老还乡,终年83岁,时人敬称“龟山先生”

image010.jpg

浙江杭州萧山湘湖畔杨时纪念雕像

公元1111年,政和元年,,59岁的杨时到无锡讲学,无锡官员李夔陪同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游览。杨时见这里前临清流,周围古木森森,与郁郁葱葱的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是一个研究和传授学问的理想场所,便有意长期在此讲学。李夔全力赞同,于是定此学社为“东林”,而杨时于此讲学前后长达18年之久(1111年-1129年),成为东林书院的创始人。

initpintu_副本c.jpg 

杨时去世后,杨时的学生在无锡县城的东林书院所在地为他建了一个祠堂——道南祠,取杨时学成南归时老师程颐对他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吾道南矣!”

 image016.jpg

无锡道南祠

杨时离开后,东林书院逐渐荒废。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有僧人秋潭在原址上建东林庵,学舍被辟为东林庵。百年后的明代,无锡人邵宝(14601527)因幼年时曾在此读书,出仕后曾力图在原址修复东林书院,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仍为学舍。

 

名声开始大震

 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东林书院的命运。

甚至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清流党派。

谁?——无锡顾宪成。

image018.jpg  

无锡顾宪成纪念馆

image020.jpg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别号泾阳,人称泾阳先生,南直隶无锡县(今属江苏)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顾宪成小时候家境十分清贫,艰苦的生活环境激发了顾宪成发愤读书的决心与进取向上的志向。他6岁进私塾读书,既聪明,又刻苦,而且怀有远大抱负。在自己所居陋室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话:

“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

明万历四年(1576年),27岁的顾宪成赴应天(今江苏南京)参加考试,他在应试的文章《习书经》中指出:天下治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只有选拔、任用贤才,使之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使国家稳固、政治清明、民情安定。顾宪成还强调朝廷要广开言论,虚心纳谏,以法治国,注意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以供借鉴,把国家的事情办好。由于顾宪成的文章立意远大,分析透彻,结果以第一名中举,时人将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顾解元从此名闻遐迩。

 万历八年(1580年)解元顾宪成赴京参加会试,又被录取在二甲第二名,被赐进士出身。当时,得中进士的人就可进入官场,顾宪成从此也就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image022.jpg

吏部文选清司之印

顾宪成先在户部、吏部任职,后外放桂阳(今属湖南)、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为官,后又奉调再入吏部,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部门任职,他都不媚权贵、廉洁自守、正直无私、办事认真。初为朝官时,正是首辅张居正权倾天下之时,从皇帝到群臣几乎都倚张首辅为重,一次张居正生病,群臣前去探望,顾宪成没去,去的人里好心人把他的名字加在探视名单上,顾宪成知道了,特意赶过去把名单抢过来,用力划掉自己的名字——我不探视!

image023.jpg 

就这么一个人,幸好不久张首辅就去世了,否则顾宪成的仕途恐怕会休息,因为天下谁人不识张居正,那是大明“摄政王”啊!

万历皇帝朱翊钧过去一直活在老师张居正的影子里,从10岁就跟着张居正学习,10年中没少挨老师训导。老师一死,学生也扬眉吐气了,总以为自己那两下子不弱,还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算张居正的运动。其实还真不是那块料,没干多长时间就不干了,因为没有张居正的执政才能。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开创了两项大明皇帝的新纪录,一是在位时间最长,48年,二是不上班时间最长,30年不上朝。

一个执掌帝国最高权力的人竟然30年不上朝,不露面,对天下所有臣民及他的万里江山不理不睬,在整个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十分罕见,在全世界多如过江之卿的所有皇帝中也算是独树一帜,引为懒政之“绝调”。

image025.jpg 

万历皇帝画像

不仅不上朝,也不立接班人,让太子皇储之位一直悬空。

在朱熹和中国书院的两期谈艺录中,我曾介绍过元明清三代科举取士都以朱熹四书为教材和考试内容,这些苦读儒家指定教材四书五经上来的官员,特别认死理,爱较真,在奉行封建纲常的核心制度嫡长制上,他们不折不扣。而程朱理学又向来强调继承人的正统性,传承“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有明一朝,大臣们把立太子视为国本,搭上性命也要争。

万历这个世所罕有的“懒汉”既不理国,也不立国本,朝中大臣们就分成跟万历站在一起的保皇派和立长子为太子的立长派。别看万历藏在深宫不露面,但却对与自己作对的立长派大臣非常反感,严厉打击。但是这些誓死捍卫国本正统的立长派并不畏惧,反正顶风而上,向保皇派内阁发起挑战,一马当先首当其冲的就是顾宪成。

image026.jpg 

此时的顾宪成担任要职,吏部文选司郎中。吏部主管人事,向来是六部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门,相当于咱们国家今天的中央组织部,文选司呢,更是核心中的核心,权力巨大,专门任命文职干部,管理提拔文职官员,分分钟就可以决定一个干部的仕途命运。顾宪成在这个重要岗位上,提拔了很多他认为是君子的道德模范官员,这些人也成了他的追随者。

万历不立长子,甚至想废长立幼,顾宪成坚决反对,搞得万历将顾宪成解职,开除公职,赶回老家,这是万历二十二年的事情。顾宪成回无锡了,朝中他的追随者继续战斗,坚决不同意万历废长立幼,乱了纲常大节。

如此国本之争,从万历十四年始,直至万历二十九年,前后达15年之久。

顾宪成身居庙堂时就冲在前面,下野江湖后依然摇控指挥。真像他直抒胸章所说: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清流集团,名扬四海的东林党即将在他的手中诞生。

image027.jpg 

1594年,45岁的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被革职回无锡,他招呼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前官员赵南星,邹元标共商大事。这二位清流名士同样刚直,不附权贵,提前被革职回家,赵南星正在家乡授徒讲学,邹元标游学访友,3人长谈后,顾宪成提出建议:筹建书院,二人积极响应。

initpintu_副本v.jpg  

从左至右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画像图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好东林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虽然选的是原杨时创立的书院旧址,但顾宪成却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创造性的发挥。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反映出以顾宪成为代表的中国正统儒士的“三实学风”,即实学、实用和实益。

来具体看一看东林书院的讲学——

讲学采取大会小会相结合,每月一小会,会各3日。每年一大会,或春或秋。小会每月推一人为主,大会每年推一人为主。顾宪成是第一任山长,但每次大会主持人不一定是山长,而是采取推举制,称“主盟”,且每次会讲推举一次。每次会讲,由主盟邀约主讲嘉宾。讲课之外,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每会设茶点,临会午饭、晚饭4人一席。

image035.jpg 

会讲的内容,不限于学术,多涉及时政。每会先由主讲人说《四书》一章,之后会员就开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联系时政,评价国家政策的是是非非,政治人物做得好与坏。而这些主讲人多是一些被排挤和边缘化的官员,他们对时政看得非常透,也敢大胆说话,于是吸引了很多听众。除去赵南星和邹元标,围绕在顾宪成身边的7个亲友,是真正的主力主讲人,他们与顾宪成同台讲学,这八大主讲构成东林书院的灵魂核心,时称“东林八君子”。

这八人是:顾宪成,顾宪成的弟弟顾允成,高攀龙,刘元珍,安希范,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

image037.jpg 

高攀龙画像

他们认为“天下事非一家私议”1604年举行第一次大会,首任山长顾宪成被推举为第一次大会主盟,称“东林先生”,制定《东林会约》“饬四要”,“破二惑”,“崇九益”,“屏九损”

“四要”:第一要“知本”。“知本”就是“尽性”。第二要“立志”。 “立志”的核心即在“自立”,自己提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要立志为圣贤,立志为圣贤就可以为圣贤。其实质是要求主体的价值自觉。第三,要“尊经”,以“六经”、“四书”为“常道”。避免异端干扰。第四要“审几”。“几者,动之微,诚伪之所由分也”。“审几”即反省为学讲论的根本动机是诚心还是虚伪;是求立身要义,还是“树标志、张门面”;是讲求实学,还是徒慕虚名、应故事。这“四要”可说是东林讲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二惑”,一是有的人认为讲学“迂阔而不切”,又“高远而难从”,二是有人认为“学顾力行”就可以了,讲学是多余的,用不着。所讲即所行,所行即所讲,讲行统一,学用一致,就不为多余。

“九益”,就是为学讲论的几大好处,也可以说是顾宪成所概括的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的认识。第一,讲学“专以德义相切磨”,从而能希贤希圣,进到人的最高价值领域,成为圣贤。第二,四方宿学硕儒齐集,正是宣传治道、教化百姓的好时机。不论地位高低,男女老少都要来听讲。第三,会讲时“耳目一新,精神自策,默默相对,万虑俱澄,”是修心养性的重要方式。第四,当会之时,“非仁义不谈,非礼法不动,瞻听之久,渐摩之熟,气体为移,肺肝为易,一切凡情俗态,不觉荡然而尽。”第五,四方学者,不远万里寻师觅友,济济一堂,互相切磋,声应气求,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第六,一人的见闻有限,众人的见闻无穷。会讲可以使人广见博闻;个人钻研累月累日,旁搜六合,逖求千古而不得,一旦举而质诸大众之中,便相悦以解。第七,一日之中,可以“追按其既往”,“顶筹其将来”,起旧图新。第八,使人感到教育的责任和力量,其责我也周,其望我也厚,爱我也至,而不敢妄自菲薄,聊自姑息。第九,“会以明学,会以明道”。把“明学”、“明道”作为求学的根本宗旨。从根本出枝叶,从“明道”出立言、立功、立节。此九者“皆致益之道也”。

“九损”,是讲学中常犯的九种错误,提醒学者加以警惕,竭力避免。第一,比昵玩狎,鄙也;第二,同党伐异,僻也;第三,假公济私,賊也,第四,评论是非,浮也;第五,谈论琐怪,妄也,第六,文过饰非,估也;第七,多言人过,悻也;第八,执事争辩,满也;第九,道听途说,莽也。此九者“皆致损之道也。”

image039.jpg 

以上《东林会约》,最核心的是“知本”,就是正本清源,还儒家理学正统地位,摒弃王阳明心学虚夸学风,反对心学。

包吃包住,不收学费,授以真才实学,还可以学成入仕,这样的东林书院,集结了在朝在野许多清流人士,他们要打造“铁肩担道义”的文人士大夫,改变并拯救国家命运。

image041.jpg

image043.jpg

 从万历三十二年,到天启初年,东林书院如火如荼,全国学子纷至沓来,形成“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势,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以顾宪成为首的在野人士讽议朝政,臧否人物,同时朝廷之上也有同道官员与之遥相呼应而动,由于巨大的影响力形成所谓的东林党。

20年超强人气,东林书院出现了老中青3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老,即“东林三老”顾宪成,邹元标,赵南星。

中,即高攀龙,东林书院二代山长。

青,即杨涟,左光斗等后起之秀。

3代之中,3个核心,第一代核心是顾宪成,第二代核心是高攀龙,第三代是杨涟。后面还有钱谦益,最后是黄宗羲。这些人物个个大名鼎鼎,成为最著名的东林党人,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魏忠贤阉党集团展开了珠死搏斗。

 

东林惨案

顾宪成最大的特点是重视社会,关注世道人心,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思想,强调研究学问的出发点必须是为了社会、国家和民生所用。

image045.jpg 

前面讲过,顾宪成曾担任吏部要职文选司郎中,选拔天下文职官员。被革职成为平民的顾宪成好像依然没有息政的心思。万历三十七年,即1609年内阁缺人,李三才进位呼声最高。

李三才于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就任凤阳巡抚。在凤阳巡抚管辖的地区内,有好几个矿监、税使,残害百姓,李三才给予严厉打击。李三才在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五月上疏万历帝,揭露万历帝派遣税使、矿监这一弊政的要害。矿监,税使是贪婪的万历皇帝为增加内府收入而新设的由太监执掌的收税官职,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起,万历派宦官到各地采矿和征税。李三才反对矿监、税使的言行,在当时影响最大。

image047.jpg 

李三才像

内阁缺人,平民顾宪成给内阁上书,力挺李三才,说这样的人国家不用,还用什么样的人?

一个平民百姓,竟然敢提名内阁成员(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这是吃了豹子胆吧?但以天下为己任的顾宪成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李三才与顾宪成是好朋友,两人联手,促进了朝野政治团体的沟通与融合,东林书院也开始向东林党过渡。李三才是东林书院的大金主,东林人是李三才的重要喉舌。顾宪成以在野之身而干涉和遥控朝政,齐、楚、浙党一派官员生怕李三才入阁会对自己不利,就连连上疏攻击李三才奸诈贪横。顾宪成等东林党人则驳斥这些谰言,于是双方又发生了一场笔墨官司。由于一再受到攻讦,1611年(万历三十九),李三才不得已自动辞职。这就是当时喧闹得不可开交的李三才入阁事件。

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东林先生”顾宪成去世,而此前5前,他的弟弟顾允成也病逝了。东林八老中的高攀龙接过东林大旗,出任第二代山长。

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死去,朝廷宣布撤掉一切矿监、税使,过去因反对矿监、税使而被处分的官员也酌量起用。至此,反对矿、税之弊的斗争以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而告一段落。

image049.jpg 

东林党人继续大放言辞,对朝政施加各种影响。争国本结束后,万历长子朱常洛成为太子,1620年,懒汉皇帝朱翊钧去世,太子朱常洛即位,即位的泰昌帝30天就因服用红丸去世,史称“红丸案”。东林党后起之秀,兵科给事中,东林党中最著名的人物杨涟正式登场了!

杨涟是数千年中国庞大官员队伍中的一个传奇,他一身正气,廉能兼备,别看级别仅是七品处级,却同样以天下为己任,敢说内阁首辅(相当于国务院总理正国家级)都不敢说的话,因为敢说敢做,30天的短命皇帝朱常洛临死时竟然把这个七品小官当做了托孤大臣!

image051.jpg

九月初一朱常洛驾崩。他的宠妃李选侍欲准备将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藏起来,“挟皇长子自重”。李选侍阴狠狡诈,为防止她挟持皇长子干预朝政、扰乱国体,杨涟等一批正直朝臣决意铤而走险,力挽狂澜。

当天上午,杨涟、左光斗促同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等朝臣一齐到乾清宫。刚至乾清门,便有内宦持梃拦路,不许入内。杨涟大骂道:

“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驾,若曹不听入,欲何为?”

说完便挥手挡开枪梃,众朝臣一拥而入,发现长子朱由校并未在朱常洛灵柩前守灵,杨涟见朱常洛的心腹太监王安以目示意西暖阁,当下会意,转身对大家耳语了几句,大家便一齐向西暖阁跪下,齐呼求面见储君。李选侍拥着朱由校躲在西暖阁,王安随即入内,假意劝说,称皇长子面见众臣后即可送回。说完便拉着朱由校出阁,等在外面的众臣连忙把朱由校拥入早已准备好的辇车,护驾退出乾清宫。李选侍这才回过神来,慌忙吩咐左右的宦官快去挡驾。宦官们追来拖住轿子,大声叫嚷:

“拉少主何往?主年少畏人。”

杨涟大怒,大声斥骂道:

“殿下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复畏何人?”

众宦官被骂得哑口无言,悻悻退去。

杨涟等人将朱由校抬至文华殿,当即举行了“正东宫位”的典礼。并且议定于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六日在乾清宫即帝位。

从朱常洛驾崩到朱由校登基,前后不过6日。杨涟为辅佐太子顺利登基呕心沥血,几乎是夜夜不寝。史书上称在6天内“涟须发尽白,帝亦数称忠臣”

看,史上最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就是由杨涟扶上帝位的。

然而,这位在杨涟等朝臣舍命扶持下才得以登基的朱由校,并没有像东林党所希望的那样革除弊政,相反却是变本加厉,更加荒淫奢靡、昏庸无能。

image053.jpg 

宦官魏忠贤和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相勾结,在宫中独揽大权,肆意为虐。一些官吏纷纷投靠魏忠贤,结成“阉党”,打击和排斥东林党人。杨涟怀着满腔的悲愤,挺身而出,在奏疏中列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请求朱由校敕刑部严讯,以正国法。

image055.jpg 

魏忠贤画像

魏忠贤闻疏后惊恐万状,慌忙跑到朱由校面前哭诉其冤,并利用朱由校不识字的缘故,削减罪状。弄得朱由校真假难辨,好坏不分,反而温言抚慰魏忠贤,“严旨切责”杨涟。

自此以后,魏忠贤对杨涟恨之入骨。同年十月,魏忠贤矫旨责杨涟大不敬、无人臣礼,将杨涟革职为民。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指使“阉党”大理丞徐大化弹劾杨涟、左光斗“党同伐异,招权纳贿”,谋害杨涟等人。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挥许显纯在魏忠贤的授意下自己捏造供状,诬陷杨涟、左光斗曾受辽东经略熊廷弼贿赂二万两。魏忠贤立即遣锦衣卫缇骑前去逮捕杨涟等人来京审讯。

initpintu_副本vv.jpg 

杨忠烈公杨涟画像

六月,杨涟被逮押送北京,被下镇抚司诏狱审讯。许显纯将锦衣卫的诸多酷刑一一用于杨涟,折磨得他遍体鳞伤,气息奄奄。后来提审时杨涟被折磨得无法坐、立,许显纯便让打手给杨涟带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审。杨涟仍不屈服。

七月庚申夜里,许显纯令缇骑在狱中处死杨涟,此贼先后以“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等手段加害杨涟,但杨涟并未身亡。天启五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1625828日),许显纯以一枚大铁钉钉入杨涟头部,将其害死,时年54岁。

一代忠臣杨涟含冤去世。

image061.jpg 

湖北随州杨涟故里纪念雕像

 

东林沉浮

东林党人在政治上做了4件事,一是开放言路指责朝政,掀起全民对议政的热潮。五湖四海的万千学子涌向东林书院,读书讲学和议政。二是整饬官员考核制度,清廉官吏大批入朝,出现“君子入仕”盛况。三是保护工商业,提高商人地位。明朝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和工场手工业更加发展。在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商人、作坊主、手工匠以及其他城市平民,开始形成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东林党就有不少人是中小地主兼营工商的。他们有的人突破了传统的农为国本的经济思想,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新观点。四是激浊扬清,拯救社会道德风气,并出现了杨涟,左光斗等为代表的重名声、讲正气、与阉党誓不两立的一批名臣。

如此东林党人,遍布朝中各位部门,形成中国自古以来清流士大夫执政之最。

 image063.jpg

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创办东林书院,到天启元年1621年高攀龙、杨涟率领东林大臣布满朝堂,历时17年。从书院在野党,到朝堂执政党,17年的时间,不算长。

东林党人达到鼎盛,威胁到其他非东林党人的利益,许多非东林党的官员为自保也纷纷以地域为单位,以高官为领袖,结成帮派,一时朝中宣党、浙党、楚党、齐党林立,他们联合起来打击东林党人。斗争由原来的阁部之争和门户之争逐渐演变为党派斗争,规模进一步升级,性质更加严重,影响也更加恶劣,明代政争急剧恶化,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image065.jpg 

喜爱做木工活儿的木匠皇帝朱由校

熹宗朱由校热衷木匠手艺,不理朝政,一味信任太监魏忠贤,九魏忠贤也在这个昏君的宠信下达到了太监史上最高地位,不识字的大文盲成为和文圣人孔子一样全国建祠奉拜的“伟人”,这个活着人被雕成塑像,供在祠堂里,各地军政要员三拜九叩,山呼“九千岁”,比万岁皇帝差了1千岁,堪称我中华千古奇观。

 image067.jpg

image069.jpg 

魏忠贤全国40处生祠之一甘肃天水玉泉观

一个以魏忠贤为首,抗衡东林党的政治集团阉党,开始终结东林命运。前面讲的杨涟身受的酷刑,打破了人的想象力,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其他左光斗、魏大中等6人也遭受酷刑,且他们的喉骨被烧化成灰,阉党们下酒吞服。

这些被迫害致死的人包括:

东林六君子: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

东林后七子:高攀龙,周顺昌,周起元,缪昌期,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

魏忠贤开馆纂修《三朝要典》,同时造编《东林点将录》等文件上报朝廷,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次年,云集万人之众的东林书院被拆毁,成为一片废墟。

image071.jpg 

 是是非非话东林

1627年(天启七年),崇祯帝即位,天启一朝落幕。23岁的木匠皇帝就离开了他信任的奶妈客氏及九千岁,撒手归西。贪玩的朱由校没有子孙后代,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即位,即时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image073.jpg 

两个月后,崇祯对魏忠贤下手了,魏忠贤被流放南直隶凤阳府,阉党瘫痪,东林党人剩下的才免遭魏忠贤的打击。1629年(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开始全面起用东林党人。钱谦益,这个著名的东林文坛领袖,成为“后东林”党首。而这时的东林党人,一些重要人物已经变成了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因为他们被魏忠贤打怕了,同时自身清议的毛病也扩大化了,成了党同伐异的利己集团。

打着东林旗号,以东林后继者自居的社团如火如荼,最著名的是1629年成立的“复社”,为首者是在野名士张溥,另一位干将是张采,二人一统清流。从影响天下舆情看,东林专注朝堂,复社更注重把持科场,在科举考试中的影响力比昔日的东林党大,天下举子对复社趋之若鹜。

initpintu_副本z.jpg 

复社创始人张溥

声名鹊起的复社,不久就和东林党一样,陷入党争怪圈,与浙党一直斗争到大明王朝奄奄一息。

崇祯十七年,大明王朝内忧外患。

百万大顺军在李自成的带领下从陕西进攻西安。

东北的游牧部落女真分支建州女真在努而哈赤及其八子皇太极,十四子多尔衮带领下,从后金变成前清,麾下精锐八旗铁骑南下兵临山海关。

是谁导致了这种局面?

东林,复社清流们难辞其咎。

崇祯上台,重新起用东林党人,再行东林新政,主要有五项内容:

一、       解散东厂,裁撤锦衣卫。

二、       大兴讲学和书院。

三、       废除工商税。

四、       实行海禁,停收海关税。

五、       增加农业税。

这五项内容,直接把大明财政和农民托入深渊。

由于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普通的农民。举例陕西,阉党掌权时,赋税每亩地为白银二钱,东林再次掌权时,扩大10倍,每亩白银二两!而实际上当进中国的经济状况是商人有钱,农民没钱,有钱的不交税,没钱的加10倍,这种竭泽而渔的对农民阶层的剥削,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批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image079.jpg 

清兵打到家门口,对辽东前线的守军,东林人参政的朝廷不仅没有财政倾斜,还加重截留,所有运往辽东的粮草军饷,一律截留3成,怎么少花钱怎么搞。

晚明的时局,与东林党人的荐人,参与和出台的政策不无关系,但把明亡的全部责任推到东林人身上,也不公允,因为此时的最高领导人崇祯,正是他执政中后期重用太监,设太监监军全国各大军区,侵蚀军饷,谎报军情的宦官监军纷纷向农民军投降。

如此朝堂的内延太监和外延大臣,共同在崇祯的领导下葬送了大明。知名东林党人,文坛领袖钱谦益在清兵入城时主动剃发,出城迎降,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就是千古忠烈杨涟之子,杨之易,也在清军入关后降清,被顺治皇帝封为松江府海防同知,并说:

“父忠于明,我忠于清,夫复何憾!”

杨忠烈公杨涟,如果地下有知,听了儿子的“志向”,不知会做何感想。

其余后东林党人,降清的不计其数。

image081.jpg 

大明气数已尽,士子朝臣继续为新的王朝效命,今天的眼光看也无可厚非,最高执政者没有执政才能,失去万里江山,继往开来者重新一统天下,民族杀戮中又走向融合和新生,这样的历史进程也是时势,人总要活着,脚下的大地也有冬去和春来,万物和万民在这样的环境和国度里代代延续发展,由是构成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东林后人黄宗羲终于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他不再为大明之亡而操心,他开始探索中华的出路。他的《明夷待访录》悟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血统治国的君主制要走向能力和法治治国的政治制度。

image083.jpg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讲到这里,东林的故事也应该结束了,从一所书院,到遥控朝政的清流集团,到控制朝廷的东林党,到被阉党打压成软骨症病人,到再次执政后参政误国,再到最后悟出合理的政治制度,充满讲学与议政、愤激与流血、失国与悟道的起起伏伏。

一路走来的顾宪成,杨涟,钱谦益,黄宗羲等等诸人,读书声声犹在耳,而东林事天下人传说。